新浪王巍出席GMIC大會 解讀“智能+”時代的媒體全鏈新生態

2019-07-29 10:42:39

7月25日-28日,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 2019)在廣州舉行,來自全球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數百家企業匯聚羊城。作為移動資訊領域的代表,新浪首席信息官王巍受邀出席,并就“智能+”時代的信息服務進行主題演講,分享了新浪新聞app在AI應用上的創新與布局。

AI助力各行業實現“智能化”轉型

AI經過50多年發展,已經實現了從0到1的探索,目前與各行各業的融合都在不斷加速。隨著我國相關政策的出臺,AI在社會產業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展與加深。根據國務院人工智能發展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為1萬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發展將達到10萬億。

“除政策支持外,行業技術驅動與資本的青睞也是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王巍表示,行業驅動就是IT技術驅動,具體指數據、算法與算力。數據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基石,算法與算力的升級則不斷突破數據處理能力的瓶頸。

“智能+媒體” 打造媒體全鏈新生態

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能媒體平臺,新浪新聞app也在加深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經過3年的智能化轉型,目前已實現了“采編審播”全流程的智能化。

新浪成立2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新聞數據,加上新浪微博10年來開放的社交媒體數據,這些都為新浪新聞app奠定了龐大的數據基礎。在新聞采集方面,基于這些數據,通過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數據建立索引,新浪構建了自己的鷹眼系統。鷹眼系統可以對微博熱點醞釀、引爆、爆發、傳播過程進行建模,通過對某一熱點新聞閱讀量、轉評量、點贊量變化的分析,可將其預判為潛在熱點,以便及時推薦給用戶。如“巴黎圣母院大火”就是鷹眼探針及時發現熱點新聞源,并經由編輯審核后,全網第一時間推薦給用戶的。

在內容編輯方面,王巍指出,目前新浪新聞app可以通過AI寫作實現7×24小時不間斷的自動化播報新聞。在視頻方面,新浪新聞app則可以利用云剪技術把2—3小時的體育賽事等直播視頻做實時拆條處理,提煉出精華部分,生成2、3分鐘的短視以及GIF圖,方便用戶觀看。

在智能審核方面,新浪新聞app運用卷積神經網絡等算法,提升了對圖文、文本以及視頻的敏感內容的鑒別能力,也由此大幅提升了審核效率。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新聞將會出現在各個媒體化場景。”在談到智能分發時,王巍表示,除了通過普通GPS信息和LBS信息對用戶進行個性化信息推送外,新浪新聞app還將在智能家居、智能音響、智能電視等其他終端實現智能分發。

堅守品質 探索內容消費新空間

“作為追求內容價值的互聯網媒體公司,對于內容品質的堅守將長久不變”。王巍強調,新浪新聞app正不斷拓展與主流權威媒體的合作,目前,已實現央級媒體的100%覆蓋。此外,新浪新聞app還與3000多家主流媒體保持著長期合作,同時已經有超過3.8萬各領域頭部自媒體創作者入駐。

作為老牌資訊門戶網站,在算法推薦的基礎上,新浪新聞app仍保留了大規模的內容編輯團隊,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之前幾家新聞客戶端都推送了“中美貿易戰停戰”這則假新聞,但新浪新聞app就沒有推送。“因為我們推送的新聞都是經過資深編輯審核的,必須找到權威信源,才能推送給用戶。而且我們是雙重審核機制,更加嚴格地保障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新浪新聞app在以技術提升信息服務效率的同時,不斷擴充優質內容,并保障了資深編輯的把關人地位。對內容品質的堅持,也讓新浪新聞app實現了連續14個季度的用戶增長,月活躍用戶超過1億。

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新浪新聞app仍將以AI技術加速提效媒體運營,堅守內容品質,滿足互聯網用戶的更多資訊需求。此外,通過更多智能終端的全景生態布局,持續探索“內容+產品+體驗”的內容消費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