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款通,致力于消除保險行業信息不對稱

2019-08-05 14:14:19

誰也沒想到,十年前那批罵著保險騙人的人,如今紛紛買起保險。保險開始得到社會認可,逐漸成為了剛需。這一切得益于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喚起了人們對保障的需求。

不過,時隔多年,保險銷售人員專業性不足的問題卻依舊明顯。迷戀數字,忽略條款,成為行業的通病。實際上,購買保險就像去看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錯了,真到了理賠時發現不合適可就后悔莫及。

過于關注數字,忽略條款本質

據了解,市民錢女士于2016年為孩子在某保險公司購買了一款重疾險,當時業務員承諾當小孩子罹患合同中的重大疾病時,便可獲得合同約定的保險金作為醫療費用。

今年,錢女士的小孩因病住院,確診為慢性呼吸衰竭,生命垂危。錢女士看到保險合同里面有慢性呼吸衰竭,便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以動脈血氧飽和度沒有低于80%,達不到理賠條件為由,拒賠了。

錢女士為此咨詢了醫生,醫生表示,動脈血氧飽和度低于80%,小孩維持不到兩個小時就要死亡。為此,百般無奈的錢女士,只好求助于新聞媒體。

這樣的新聞,背后卻是保險市場多年的通病,保險業務員在銷售重疾險時,通過話術將重疾險“醫療化”,背離條款內容,并以確診即賠為噱頭,美化重疾險,進行銷售誤導。為后續理賠率提升帶來了大量的理賠糾紛,埋下了隱患。

據專業人員解釋,重疾險除了銀保監會統一規定的25種重大疾病之外,其他的疾病由保險公司自行定義,不同公司之間,產品條款的定義是可能有所不同的。

市場上慢性呼吸衰竭的定義高達20多種,有的公司要求動脈血氧飽和度需低于80%,有的公司則沒有這個要求;有的要求達到輕度呼吸衰竭就可以申請理賠,有的則要求需達到中度呼吸衰竭。并不是說,確診慢性呼吸衰竭,就可以獲得理賠。

只要是商品,就有品質之分。重疾險也不例外,條款定義的質量,影響著產品理賠率,而理賠率又影響著保險公司的定價,這是保險學最基本的原理。

而現在,人們都專注,重疾險能保多少種疾病,能賠多少次,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目前整個市場高達200多個疾病種類,這當中夾著大量的無效條款。判斷一款產品的好壞,應該著重于產品的有效條款,而不是整體的疾病數量。

現在有很多保險自媒體,利用信息不對稱,到處散布各種不實言論。如買保險無需關注保險公司、無需看條款、大公司無良心等,影響極其惡劣,讓消費市場陷入盲目,但為此買單卻是無辜的消費者。

為此記者走訪了條款通團隊——這兩年,條款通團隊成立了專門的數據部門,對市場上所有的重疾險條款進行拆分、歸類以及從醫學角度上進行分析。

條款通問世,讓保險回歸本質

條款通創始人向記者表示,“都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以前,另一個是現在。市場畸形發展了這么久,是時候該有人站出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了。條款通,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經過大量的調研分析發現,相同病種,不同公司定義可能有所不同,有的病種甚至高達40多種定義。不同的定義之間,理賠門檻的高低不同;不同的指標之間,理賠概率又不同。

條款通團隊表示,“目前,重疾條款研究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知識體系,并在市場上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校驗,幫助許多業務員變得更加專業,也讓客戶買得更加明白。很多時候消費者不是看不懂,只是缺乏正確的引導。”

6月份,條款通團隊正式將《重大疾病保險疾病定義解析》線上化,會員可以通過條款通,學習到更加專業的條款知識,建立個人專業壁壘,更好地服務客戶。

據調查問卷顯示,很多消費者選擇保險產品時,都會查看一些第三方平臺的測評報告。為此,條款通某成員說道,“目前,整個行業的測評報告市場缺乏統一規范的測評標準,仍處于各家媒體自吹自擂的粗獷階段。經常有消費者反映,自己看了太多保險測評文章,已經罹患選擇困難癥,對保險徹底失去了判斷能力。”

針對這種情況,條款通團隊根據定義內容、疾病發病率以及實際臨床經驗,形成完善的評分標準,做真正基于條款的保險測評報告。有了這些報告,可以在不同產品之間進行高效對比,甚至可以細化到單一病種,真正做到從整體到細分全方位解讀。

“我們希望客戶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對產品進行選擇,也希望幫助保險公司更好把握客戶的需求,升級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條款通產品經理表示。

作為一家“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的數據公司,條款通未來會有更多的數據類產品提供給市場。比如,保險公司的經營報告、服務報告、行業發展報告、不同險種的分析報告等等,為保險公司、保險業務員以及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

“希望能夠為促進保險行業良性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做有深度、有溫度的保險科普者 ”條款通團隊負責人表示說,語速緩慢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