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業(yè)委員會和中國醫(yī)藥教育協會聯合發(fā)起,無錫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協辦、阿斯利康支持的“肺癌篩查防治公益行動”在2019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期間成功啟動,移動公益肺癌篩查車亮相無錫。
肺癌篩查防治公益車亮相2019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助力肺癌篩查防治
多方聚力 呼吁肺癌早篩早診
肺癌是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和生命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據國家癌癥中心統(tǒng)計,我國肺癌發(fā)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已連續(xù)10年位居惡性腫瘤之首,每年新發(fā)肺癌約78.7萬人,因肺癌死亡約63.1萬人,針對肺癌的防治形勢極其嚴峻。
2019年7月發(fā)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癌癥防治行動確定為防控重大疾病的五項行動之一,并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升15%,要分別不低于43.3%和46.6%。而目前,我國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0%。要提升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改善其生存質量,做到肺癌的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此目標下,“中國肺癌篩查防治公益項目”應運而生。
中國醫(yī)藥教育協會楊國斌副會長在致辭中指出,中國醫(yī)藥教育協會發(fā)起“肺癌篩查防治公益行動”,旨在通過公益篩查的形式全面提升肺癌早期篩查率,并通過早診斷和早治療,讓肺癌患者盡可能早地發(fā)現疾病、精確診斷并給予最合適的治療和康復方案,幫助肺癌患者治愈肺癌或獲得高質量的帶癌長生存,從而提升5年生存率,降低肺癌死亡率。
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主席支修益教授表示,肺癌篩查防治組織實施過程工作重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動員各方廣泛參與,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健康促進的強大合力。希望更多的胸外科學科帶頭人重視并推動所在地區(qū)的肺癌篩查防治工作,并將肺癌早診早治的理念和工作模式向地市級醫(yī)院傳播推廣。其次是健全支撐體系,形成學術協作網絡,建設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多中心臨床研究協作網絡,積極倡導并推廣肺癌的規(guī)范化診斷和治療。最后是注重宣傳引導,在全社會采用多種渠道和形式宣傳肺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呼吁廣大民眾特別是中老年朋友要重視定期參加健康體檢。
“肺癌篩查防治公益行動”將通過“肺癌智慧篩查三大模式“全面推動肺癌篩查防治工作。第一,“全市防癌模式”,即在一個城市內通過政府機構的統(tǒng)一組織與領導,各渠道的積極宣傳與教育,以及醫(yī)院和社區(qū)的協調與配合,形成全市肺癌防治一體化模式。第二,“商業(yè)篩查模式“,即體檢中心通過健康體檢或員工體檢福利,增加肺癌高危人群的低劑量螺旋CT檢查、智能AI讀片及商業(yè)保險項目,注重服務質量,形成肺癌防治服務化模式。第三,“移動篩查模式”,即通過移動公益肺癌篩查車實現快速檢測,形成肺癌防治便捷化模式,提升基層篩查普及率。
移動篩查車:5G車聯網提高早篩早診,惠及更多縣域患者
移動肺癌篩查車全車覆蓋5G網絡,能夠實現專家遠程讀片,并配備了低劑量螺旋CT、智能AI讀片機、遠程醫(yī)療系統(tǒng)、影像云系統(tǒng)等設備,可完成胸部病變檢查,顯示出肺部創(chuàng)傷、感染性病變、腫瘤等肺部病變情況,并根據檢查報告得出治療意見,為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分別提供針對性幫助——它將為非肺癌人群提供后續(xù)體檢幫助,為肺癌人群提供轉診、治療、隨訪等相關幫助。
移動篩查車采用了滑移艙拓展技術加大車內空間,特有的鉛房制作技術工藝使整車重量滿足車輛運輸要求,可很好的滿足CT 對車輛的尺寸要求及車輛的承載重量問題。同時它采用了獨特的固定方案——先由一組機架固定地栓將CT 機架牢牢固定在車體結構上,再由另一組掃描床固定地栓將掃描床也固定在車體結構之上,從而解決了CT 在車內的固定問題。
未來,移動篩查車將主要面向缺少專業(yè)檢測設備或檢測人員等醫(yī)療資源匱乏地區(qū)提高肺癌篩查普及率,打造可移動肺癌篩查服務站,為城鄉(xiāng)一體化肺癌篩查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形成肺癌防治便捷模式。未來該篩查車功能也將逐步豐富,可為其他癌癥人群提供體檢服務,并結合物聯網技術創(chuàng)新,為覆蓋人群提供更廣泛的幫助。
向楊國斌副會長、支修益教授頒發(fā)肺癌篩查車模型留作紀念
“作為肺癌篩查防治公益行動的支持方,”阿斯利康中國腫瘤業(yè)務部總經理殷敏女士表示,“阿斯利康深耕中國26年,始終秉承以患者為中心,與專家、學會、政府機構等各方力量積極開展合作,在新藥開發(fā)、學科發(fā)展、藥物可及性、診療一體化、患者全病程慢病化管理等方面持續(xù)貢獻力量。希望通過支持肺癌篩查防治公益行動和肺癌篩查車,推進肺癌早篩早診早治,不斷探索提高患者診療效率,改善患者服務,服務于全國更廣闊地區(qū)和人民,從而提升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