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有趣”的相識,出版人唐杰開啟了GQ巨大改變

2019-09-26 17:00:03

在互聯網上關于 Sophia 的信息非常有限,這位被譽為名利場最有權勢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女性,早在2005年就加入康泰納仕中國,那時康泰納仕正計劃開啟一場在中國的冒險,身為副總裁的她在上海工作兩年后,又被派回臺灣擔任康泰納仕臺灣地區的總經理。因為與GQ出版人唐杰一段有趣的相識,開啟GQ巨大的改變。

Sophia講述和唐杰第一次見面時的情形,她說到,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聽唐杰講,大概唐杰講到第一個小時的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這個人從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公司手中截胡搶下來。怎么說呢,他的回答和我的想法以及期待幾乎一致,我很少碰到那么多我心中的關鍵詞,從另一個人口中擲地有聲地說出來。所以,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我已經完全分心了,在盤算。

后來唐杰順利的加入了GQ,并擔任GQ出版人的職位,和Sophia一起改變GQ當下局面,努力開創新局。

從那一刻起,我也意識到,對于看事情以及用人的標準判斷,必須要做一個重新的思考。它可能就是面試的時候“叮”的那么一下,人要尊重自己的直覺。

2017年8月1日,唐杰入職的第一天發給 GQ 全體同事一封郵件中提到:“改變和進化是痛苦的,但是每個人、每個組織都逃不掉。”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期待所有人都理解,但相信,今天的 GQ 團隊,對這句話的分量和意義一定記憶猶新。

那時候GQ當即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盡管編輯部人員相對穩定,但是商業運營團隊的狀況很不好,除了唐杰之外只剩3個同事。我們決定重組團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GQ 的商業運營團隊新招聘了將近30個人。全新團隊的培訓管理,公司內部的謀合,和客戶之間的溝通合作,各種狀況一波波鋪天蓋地而來。而同時編輯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 GQ Style 主編崔丹以及 GQ 主編王鋒的相繼離職,讓 GQ 飽受質疑,外界很多人會覺得 GQ 這本刊是不是不行了,同時也實質上影響了內部同事的心情和士氣。

回想起來,那段時間其實是一個極度焦慮和不安的階段,那段期間,我和唐杰幾乎每天晚上通好幾個小時的電話商量對策,還得分別和同事不斷持續的溝通,精神體力上已經到了臨界點。

我們真的覺得努力已經到極致了,沒辦法再更努力了,但結果卻非盡如人意。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候,我們布局的 GQ 新媒體開始進入爆發期,《那一夜》系列成為了2018年的爆款文章。GQ 實驗室通過不斷的進化成為最受矚目的公眾號之一,在2018年,領跑了整個市場,也打破了整個KOL公眾號的天花板。

從危機到轉機,編輯部和實驗室團隊都很穩定地留下來了。隨后,我們也進行了組織架構上的變革,編輯部、實驗室、運營體系相對獨立,又強調協同合作。我相信,這種突破體制的架構在其他媒體集團很難存在。

現在,整個 GQ 團隊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是一個特別積極,特別有創新意識的集體,大家對人、對事的態度上面,都是永遠抱著一顆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2019年,除了在新媒體發力,我們還計劃在圖書傳媒、IP矩陣、活動、線下店、電商、視頻短節目、大平臺大V號運營等方方面面布局。

也因為和唐杰的這段“有趣”的相識,開啟了 GQ 巨大的改變,我們也一同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他對優質內容的審美理解與掌握,對媒體的全新商業模式的深刻洞察,對 GQ 這個品牌如何在充滿機會的中國市場里獲得新生,以及以內容為核心的 GQ IP業務矩陣的布局——這就是我想要找到的 GQ 出版人。

因為和唐杰的相識,Sophia才能在面對GQ當下的危機時扭轉局面,好的合作伙伴能夠共同成就,也正因此才有GQ實驗室的成功,有了GQ品牌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