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云計算市場硝煙四起。首先是巨頭們火力全開,阿里云提出全面上云,并祭出飛天云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AIoT智聯網等四張王牌, “被集成”的首張成績單公布了與合作伙伴聯合推出的100多款行業解決方案;騰訊云繼續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開放數據中臺和技術中臺,推出針對18個重點行業的TO B作戰地圖,升級城市發展解決方案“WeCity”;華為云公布“Cloud Only”戰略,加大在云計算市場的壓強投入,實現從芯片到數據中心、從硬件到軟件、從IT基礎設施到云服務的資源和組織整合。
除了巨頭,云計算行業挑戰者和遠見者們——UCloud優刻得、百度云、金山云、京東云、青云等,也在這個機遇與壓力并存的市場,錨定各自的戰略中心和突破點。其中,UCloud優刻得最具代表性。作為中立的云計算廠商,曾經在云計算市場中搶得先機,在巨頭尚未大兵壓境時,通過服務互聯網企業,實現了快速成長,占領市場領先地位,走出了第一條“成長曲線”,并成為首家申報科創板的云計算廠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傳統行業的市場空間,UCloud優刻得也需要找準新的發力點,努力打造第二條“成長曲線”。
鞏固云計算核心陣地
價格戰一向是快速占領市場的重要手段,但長遠來看,契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和貼心的服務,幫助用戶解決痛點才是市場的殺手锏。數據顯示,過去5年間,阿里云核心基礎產品價格累計降低66%,部分產品的降價幅度甚至達到90%。
2019年開年,阿里云和騰訊云便首當其沖開始降價,華為云和金山云也不甘示弱,均在醒目位置掛出降價招牌。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的幾款核心基礎產品,最大降價幅度達到50%。巨頭的大幅降價,讓中小廠商也不得不接招,以適應市場變化。
為了鞏固云計算核心陣地,UCloud也在價格上進行調整,以適應市場變化,維護老客戶和吸引新客戶。根據UCloud云平臺上用戶的使用情況來看,在 4核8G、8核16G和16核32G三款配置的機型上,用戶的花費占比了總體云上IT成本的50%以上。在今年上半年,UCloud在主機等產品的價格和折扣上也進行了調整。雖然價格降低,但UCloud堅持了“技術流”的品質標準,不久前推出的“快杰”云主機,與同行相比各項性能指標明顯占優,而作為“旗艦機”,價格只比普通機型貴5%。
UCloud還推出了多種市場運營活動,來吸引增量用戶和鞏固既有市場。比如企業級性能云服務器新購特惠,低至原來的1-2折;短信促銷,低至原來價格的5折;除此之外,針對特定行業用戶推出專門的促銷活動,比如出海大促和店鋪盒子等。
在主動調整價格的同時,UCloud戰略發力一些重點產品。比如通過混合云和CDN產品,發展下游行業頭部超大客戶,挖掘潛在的業務增長機會,為后續銷售高毛利云計算產品設置抓手。混合云產品是今年云計算服務商的大熱門,在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中,混合云受到很多傳統企業的歡迎,除了UCloud外,京東云、青云等也紛紛發力混合云;而CDN產品在經歷前幾年的價格戰風雨洗牌后,已經逐漸企穩,在5G和邊緣計算的爆發下,CDN從內容分發及向邊緣計算下沉,無論是在4K、8K的多媒體場景還是在工業互聯、智能家居等物聯網場景,將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除了行業共同的基礎產品,UCloud還有獨具特色的一些創新產品,以專有云為例,它面向運營商、金融等領域的大機構或集團企業,將先進的公有云平臺能力,定制化的部署給客戶,使大型客戶快速、“一站式”地獲得對內或對外輸出和運營“云”的能力。2019年5月,上海移動與優刻得合作推出了移動U云,為長三角地區的政企客戶提供云服務。
云計算的資源數量和質量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巨頭出身的云計算因為有母公司的資金加持,在資源布局方面不在話下,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都已在各地建設多座大型數據中心。在獨立云計算企業中,UCloud也成為有實力自建數據中心的一員。在申報科創板的招股書中,UCloud披露,將在烏蘭察布自建數據中心,建筑面積超10萬平方。自建數據中心前期投入較大,但逐漸投產后,可降低公司和客戶的運營成本,帶來持續回報。
布局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打造第二曲線,需要前瞻性的布局。UCloud在2017年就提出“CBA”戰略,近兩年來以云平臺為基礎,布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產品,不斷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新產品的研發。
UCloud以“大數據全生命周期應用”為著力點,打造了UFlink實時計算、USQL數據湖分析等一系列相互貫通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了 “一站式”大數據應用平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安全屋”產品,將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打通了大數據流通中的最大障礙,目前已經為上海市經信委主辦的2019上海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廈門市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人工智能多媒體信息識別技術競賽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撐,在政務數據開放共享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在人工智能方面,UCloud推出了GPU云主機和GPU可用區,為AI客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海量高可用的專用計算資源;同時打造了AI應用開發平臺UAI-Train,使AI客戶可以聚焦于AI算法的開發、訓練和應用,無需關心底層平臺。目前UCloud已為拍拍貸、作業盒子等客戶提供AI平臺服務。利用UAI-Train,拍拍貸的人臉識別模型訓練時間,已經從原來單機訓練1周左右縮短為1天,整體算法優化效率提升85.7%。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世界正加速進入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設備將超過300億。近日UCloud物聯網平臺UIoT-Core也開放公測,該平臺使物聯網用戶可以更為便捷地實現海量IoT設備上云,可廣泛應用于工業制造、物流倉儲、智慧港口等行業。據了解,UCloud與人工智能企業西井科技已經在智慧港口項目上應用UIoT-Core平臺,提高港口集裝箱調配等運營效率。
在前沿領域,UCloud也在和巨頭賽跑。以物聯網為例,阿里云早在兩年前就布局物聯網,目前阿里云的AIoT智聯網融合了云邊端一體化的人工智能與物聯網能力,具備從高性能AI芯片至云平臺、AI算法、AI組件以及產業AI的立體能力,并在多個場景中得到應用。百度云也在今年5月升級了天工物聯網平臺,并一口氣發布9大新品;騰訊云近日也推出了物聯網開發平臺IoT-Explorer。云計算廠商之間的較量,不僅是爭在當下,也在于贏在未來。
抓住產業互聯增長趨勢
傳統行業是各家云計算廠商都想拿下的市場蛋糕。阿里云、騰訊云在政務、金融、零售等領域已經全面出擊,分別拿下了不少“大單”。比如在政務領域,阿里云通過整合支付寶、釘釘、高德等產品和服務,已完整打通端到端服務。基于釘釘生成的“浙政釘”,已有100多萬政府人士使用;支付寶關聯的民生與商務事項,生成了“浙里辦”,再造政務辦理流程;騰訊云接連打造“粵省事”標桿案例,中標貴州“數智貴陽”、成都“智慧綠道”項目, 7月6日,騰訊云以5.2億元中標長沙市城市超級大腦項目,這是騰訊云 “WeCity未來城市”首個落地項目。
面對巨頭挾生態與資金帶來的巨大沖擊,UCloud在拓展傳統行業方面,也有自己的獨特打法。創業之初的UCloud為拓展市場、更深入的了解客戶需求和痛點,建立了業內公有云第一支直銷團隊,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隨著傳統產業成為云計算的主流用戶; UCloud數百人的直銷團隊,仍然是業內獨特的貼近產業用戶的服務方式。
當巨頭以低價折扣、流量導入、生態支持等渠道加緊獲客時,UCloud憑借優質貼身服務、靈活產品能力和敏捷開發能力,避開正面價格戰,形成形成錯位競爭。在巨頭爭搶頭部客戶的同時,UCloud更加注重超過市場40%以上份額的互聯網腰部客戶,這些客戶得不到巨頭的低價折扣,更談不上被巨頭用心服務,但在市場上卻為數眾多,對UCloud的優質服務和靈活定制更為看重。
UCloud在服務傳統企業上,也希望提供更加深入的行業解決方案。在2019年的用戶大會上,UCloud公布了七大行業解決方案,分別是智慧城市、智能汽車、智慧媒體、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顯示了在傳統行業解決方案上的長久發力。工業富聯、湖南廣電、億咖通、格林深瞳等各行業領軍企業,已在各自場景中應用,通過UCloud云計算服務,為產業升級創造價值。
在新零售行業的應用場景中,UCloud為母嬰行業龍頭企業孩子王提供了高可用的解決方案。UCloud云服務的彈性伸縮能力,幫助孩子王在業務高峰期平穩擴容;混合云部署方案,幫助孩子王打通兩地網絡,實現網絡多出口、異地災備等高可用架構。
在工業云領域,UCloud為北京工業云提供了專有云服務。北京工業云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項目之一,UCloud聯合多家單位建設工業云公共服務平臺,包括云基礎平臺、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云服務支撐平臺和工業云服務應用等。
特別是作為中立的云計算廠商,UCloud純粹做云,不碰數據,有助于建立最廣泛的“產業同盟”。UCloud在2019上半年公布了+U合作伙伴計劃,期望建立與上下游的全連接生態。與行業ISV/系統集成商/硬件廠商合作開發行業解決方案;與運營商、大型企業合作“一站式”輸出云能力;與硬件代理商、IT服務商合作云產品市場營銷;與技術公司、軟件廠商合作打造行業性PaaS平臺;與孵化器、園區、投資機構合作扶持創新企業。
UCloud與中國移動的合作是其中最亮眼的部分:目前UCloud已成為中國移動政企部門在公有云領域的5家重點簽約合作伙伴之,同時也共同為大型企業提供私有云/混合云服務;兩家公司還面向未來進行了5G云游戲、物聯網等多方面的合作。中國移動在國內各省市的政企客戶資源、在全球云網融合的建設布局,將給UCloud帶來更大發展空間,而UCloud在云計算方面的快速賦能能力,也讓中國移動的資源得到快速釋放。
云計算廠商在2019年的競爭,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都已經硝煙四起。今年以來,阿里云加大在東南亞的滲透力度,在新加披、馬來西亞拓展多個項目;騰訊云重點發力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市場;華為云推出了 “Go Africa”計劃,伴隨著非洲自由貿易區協議生效,為更多走進非洲的企業構建IT系統。自2013年開始,云計算服務商UCloud優刻得就開始跟隨中國客戶出海,是最早出海的一批云計算廠商,目前在全球擁有30個可用區,遍及東南亞、歐洲、非洲、北美、南美,服務了香港綠洲、紫龍游戲、寶寶巴士、探探、Blued、什么值得買、前隆科技、心動網絡等客戶。布局海外的近六年,UCloud不僅沉淀了豐富的海外運營經驗,還研發了一系列“出海”黑科技產品,從海外數據中心到網絡加速產品、安全防護產品,以及本地化服務,UCloud搭建好了全部配套設施,幫助出海企業“拎包入住”。但隨著巨頭在海外市場不斷發力,如何做到更優與客戶一起在海外扎根成長,必將成為新的挑戰與機遇。
關注未來與前瞻布局,是UCloud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回望UCloud的發展歷程,曾服務了一大批中國互聯網創業企業,改變了他們的成長和進化模式;而在成長過程中,UCloud一直保持了強烈的危機感和未來意識。在云計算2.0時代,競爭更為激烈,UCloud通過云端賦能與大數據、AI、IoT深度綁定,以中立姿態拓展產業互聯網用戶,正在努力地進行行業突破。作為創業公司出身的UCloud,此次如能在科創板成功上市、獲得資金與品牌的雙重加持,將獲得更多資源支持,實現蝶變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