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因為畢業的學校還不錯,又干著實際上苦逼但外人看來高大上的創業,網絡上和現實中經常有人向我取經。
一小A是我的鄰居,剛畢業兩年,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最近有件事讓他憤憤不平:公司有位和他同期入職的同事剛剛升職了,但在小A看來不管從哪方面看升職的都應該是他。
“我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公司的,幾乎都是最后一個離開的,而他每天都是掐著點來,掐著點離開。論勤奮程度,我甩他幾條街。論個人能力,我也絕對不比他差。為什么老板就是看不到這一點,反而提拔他了呢?”
小A是個性格很不錯的小伙子,能讓他都感到如此氣憤,顯然在他心中覺得那位同事跟自己是有比較大差距的。
無獨有偶,有個親戚嬸嬸最近也特別煩惱。她家小孩眼看就要上高三,面臨高考了。孩子學習特別刻苦,幾乎每天都要學到十一二點鐘,但成績就是不上不下。甚至有些原來成績不如他,也遠不如他勤奮的同學都紛紛反超。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挺多這樣的例子:明明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但別人似乎就是看不到,甚至老天爺也沒看到,沒有給予相應的回報。
身邊人的求助讓我開始思考這個奇怪的現象,最后還真找到了原因。這里并不想探討“勤奮”與“結果”之間的哲學關系,而是讓我思考,到底怎樣的“勤奮”才算是真正的勤奮。
二
我發現的情況是:大部分人的勤奮往往流于形式,并且容易自我陶醉于“我在進步”的假象當中,反而疏忽了去做那些真正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事情。
說得更不好聽一點,這些人其實是在用勤奮掩飾自己的懶惰。
你是個加班狗,每天7點半就到公司,吭哧吭哧干到下午6點下班。出去吃個盒飯,回到公司接著拼命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
這樣很辛苦,但不叫勤奮。
你每天早起晨跑、讀書、冥想。你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俯視周圍蕓蕓眾生,覺得唯有自己卓爾不群,優秀得耀眼。
你是個有追求的孩子,但這也不叫勤奮。
大部分人對勤奮的理解,都膚淺地停留在這種表面的儀式感上面,而忽視了勤奮的本質意義。更可怕的是一旦你習慣了這樣的過程,便很容易從中得到滿足,最后當發現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的時候開始怨天尤人。
只有我自己明白,這是思考的力量。
有益的思考+堅持做事情,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勤奮。
勤奮不是為了努力,是為了偷懶!
怎樣的偷懶?就是更快的把事情做完,做好,是讓自己能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