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么看不上白酒了 螺螄粉到底是臭還是香

2022-06-13 14:23:31
#年輕人為什么看不上白酒了#之前在網上有一個調研報告,報告中的內容顯示,從80后開始消費者對白酒的消費傾向開始減弱,至于90、00后就更不用說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和白酒年產量在下降。2017年全國有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600家,到了2020年底降為1040家,截止到2021年一季度末又降到960多家。

盡管國內有部分白酒出口,但是這個占比很小,為什么白酒的產量會下降呢?其實根本原因就是人們對白酒的消費傾向在減弱,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為什么看不上白酒了?

#螺螄粉到底是臭還是香#螺螄粉里酥脆的腐竹、滑爽的米粉、紅亮的辣油,還有二十米外就能聞到的特殊氣味……無論是誰,聞過一次都會對它留下深深的印象。

但就是這樣一種樸實的地方小吃,卻讓愛它和恨它的人幾乎截然分成兩派——「吃著真香」的和「恨不得臭出二里地」的。

電視劇#法醫秦明之讀心者#里面就有這么一個片段。一次外出調查,當秦明打開車門想要上車時,突然駐足停頓聞了聞車里散發出來的味道,皺著眉頭說「抱歉了,我實在忍不了」并拿出消毒水噴灑在座位上。原來刑警林濤曾在車上吃過螺螄粉,即使吃完后開窗通風很久,車內仍留有螺螄粉余味,剛好被嗅覺靈敏的秦明聞出并嫌棄。

其實吧,不管是「聞著臭」還是「吃著香」,歸根結底,貢獻更大的都是鼻子,而不是嘴巴。

人類的舌頭只能感受酸甜苦咸鮮五個基本維度,而鼻腔內的感受器更加豐富,能幫我們識別更復雜的氣味和味道。這個貢獻常被誤認為味覺的一部分,但它確實來自嗅覺。

換句話說,不靠鼻子,人吃啥都沒味兒。

比如說,大部分人閉上眼睛、捏住鼻子,光靠舌頭品嘗,其實很難分出可樂、雪碧和芬達,因為它們在舌頭上留下的主要都是甜,更大的差別在于香氣。

在嗅覺中,有一種特殊機制,是影響美食體驗的主力:鼻后嗅覺(Retronasal smell)。

嗅覺這個東西,不光可以從前面進,還可以從嘴巴里「反味兒」。把東西放進嘴里的時候,氣味分子會不斷從后往前流溢,充滿鼻腔,然后從前面排出去。

這就是鼻后嗅覺。它主要在吃東西時生效,能捕捉遠比直接聞更豐富的氣味,讓食物產生更精妙的品嘗體驗。

鼻后嗅覺的主要影響,是讓吃螺螄粉和單純聞螺螄粉的體驗,變成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聞螺螄粉靠的是從鼻子前面進去的鼻前嗅覺。那股酸烘烘、臭烘烘的單調氣味掩蓋了一切,足以嚇走不吃臭的朋友們。

但把螺螄粉送進嘴里,情況立馬就不一樣了。

鼻后嗅覺開始從嘴里發揮作用。與鼻前嗅覺相比,這種機制更精細敏銳,不再拘泥于那一股子酸臭味,而能接受更豐富的嗅覺信息,讓你感受螺螄粉里每種食材復雜的美好。

另外,經過了溫度改變、咀嚼、口腔中酶的影響,嘴里的螺螄粉也變得和碗里不同,散發出更微妙、溫暖、柔和的香氣。

與此同時,舌頭上傳來的鮮味,也在配合你對螺螄粉的品賞。

食材中普遍含有蛋白質和核酸,發酵過程會水解蛋白質和核酸,產生「臭味」的同時,也產生更多鮮味物質:蛋白質水解產生的短肽和氨基酸,以及核酸的水解產物。

螺螄粉奇妙的酸臭味主要來自經過發酵的酸筍,鮮味則是酸筍、螺螄湯和其他配菜共同努力的結晶。

在鼻后嗅覺和舌頭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食材在進嘴之后,終于完成了從臭到香的躍升。

此外,鼻后嗅覺還可以解釋其他的現象。比如說,地鐵禁止飲食是有原因的。

在地鐵里吃韭菜包子、香腸、泡面,只有吃的人覺得香,別人聞著那股味兒實在不怎么樣。加上空氣不流通,這股怪味能持續地讓人惡心好久。

總體來說,吃「臭」是種很常見的現象。

除了螺螄粉,北方的青方豆汁兒,南方的臭豆腐霉莧菜梗,外國的藍紋奶酪,以及開一罐能臭出十里地的鯡魚罐頭……都代表著人類「聞著臭,吃著香」的飲食文化。

但同樣都是鼻子,為什么有些人能忍受螺螄粉的臭,進而愛得難以自拔,有些人連外賣蓋子都沒打開就「聞風而逃」?

根本原因在于:每個人的鼻子對臭的敏感程度不一樣。

由于 400 多個嗅覺相關基因能生成 90 萬種排列組合,人與人大概 30% 的嗅覺受體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的人對臭味的感知能力相差很大,有些人就是對某些臭味更敏感。

比如,OR7D4 基因上有某個特定突變的人,聞了人類的體臭(雄二烯酮),會覺得像香草或者蜜糖味,而其他人會將其識別為臭味;而 OR11H7P 基因是某個類型的人,更容易從空氣中聞出臭腳味來。

這可能是有人拒絕嘗試螺螄粉的原因:真的……臭到想吐。

如果想把螺螄粉這個「美食(?)」安利給他們,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一邊吃,一遍凹出真香的造型。

因為沒有鼻后嗅覺帶來的復雜魅力、舌頭上鮮味的加成,對于他們來說,感知到的只有一股從鼻孔進去的酸臭味。

他們不但絲毫體會不到熱愛螺螄粉的理由,還可能覺得你在…… 吃粑粑……

難道就沒有辦法,讓這些人了解到螺螄粉、臭豆腐、榴蓮……的美味嗎?

也不是沒有機會試一試!

如果能突破心理障礙,克服「臭不可聞」的第一步,真真實實地嘗上一口……他們或許也可以通過「鼻后嗅覺」,感受到這些美食的別樣風味。

說不定幾口過后,大家就成了真正「臭味相投」的吃友。

不過,為了確保生命安全,「吃還是不吃」這個問題,建議不要強求……